你有想過該如何在 3 天之內召集 200 人參加要價超過 20,000 元的實體活動嗎?好奇心創意與引書店共同策劃的《未命名活動》達成了這樣的創舉,這場活動邀請參與者一起踏上雄獅旅遊的挪威奮進號前往石垣島,並在郵輪這個斷開網路、遠離陸地的特殊場域,展開一段「未命名、未定義」的旅程。
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你要不要一起玩
《未命名活動》的起心動念很單純,從「人如何自由交流?」這個提問出發,好奇心創意與引書店以舉辦一場參與者可以不顧一切認識人、與人交流的活動為目標開始籌劃。
活動要發生在「哪裡」是我們第一件思考的事情,我們希望這個場域可以合理聚集參與者在同一個空間 3 天,也希望這個場域具有足夠的吸引力。這時我們看到挪威奮進號郵輪的介紹,思考「郵輪」的特性後發現正符合我們對於活動的想像,雄獅旅遊前往石垣島的挪威奮進號因此被選為《未命名活動》的發生場域。
活動要發生在「哪裡」是我們第一件思考的事情。要讓參與者心無旁騖地交流,場地周圍正好有足夠的餐點,又能夠合理聚集參與者在同一個空間 3 天。這樣的條件讓我們聯想到「郵輪」,雄獅旅遊前往石垣島的挪威奮進號因此被選為《未命名活動》的發生場域。
為了趕上挪威奮進號的結團時間,我們只剩下 3 天的時間尋找有意願的參與者,於是好奇心創意與引書店創辦人許皓甯各自在臉書發了一篇貼文進行活動宣傳,還沒有任何活動細節的《未命名活動》就已經成功吸引近 200 人的參與。
至於這個三天兩夜的活動為什麼叫《未命名活動》呢?好奇心創意的 Boky 說,「因為辦活動的時間太趕了,根本來不及取名字!」但其實「未命名」也有「空白未定義」的概念,期待這場活動可以在社群互動中逐漸在每個人心中長出屬於自己的定義。

活動前置:用問卷鋪排不尷尬的相見歡
參與者的熱烈報名給了我們一劑強心針,代表「透過社群讓交流發生」這件事情仍備受期待,而好奇心創意與引書店的角色正是要透過活動設計讓互動發生。郵輪活動的本質仍然是旅遊,比起設計按表操課的營隊式活動安排,我們更傾向透過「機制設計」建立有機的社群,藉此讓交流在不尷尬、不強制的情境下發生。
我們從「自我介紹」的尷尬開始剖析,發現尷尬來自於未知以及制式提問。因為不認識,每一次都互動總是從「我是OO,我的工作是 XXX,興趣 YY!你呢?」開始,為了跳過自我介紹的尷尬,我們在活動前設計一份問卷給參與者填寫,問題包括:
- 名字、社群名稱
- 個人職業
- 認為____未定義
- 興趣、想聊的話題、不想聊的話題
- 能夠幫上忙的事情、需要幫忙的事情
- 想分享的事情
這份問卷看似簡單無俚頭,但內容其實包含許多可以開啟話題的資訊,在這樣的前提下,交流與互動自然而然就展開。為了讓參與者可以一眼認出迎面而來的夥伴是誰,我們也向《獵人》致敬,賦予每一個參與者一個編號;最後,我們將所有參與者的填答內容與編號做成一份電子書版本的通訊錄,並請參與者在活動前存入自己的手機,這樣在沒有網路的郵輪上也可以即時查閱,隨時捕捉你想要互動的對象。
《未命名活動》的前置作業至此已經完成,接下來就是前往挪威奮進號與參與者相見歡了!

開幕式:細節創造社群交流的發生
「開幕式」是《未命名活動》中唯一指定所有參與者都要出席的活動,目的是讓好奇心創意與引書店向參與者介紹《未命名活動》的運作機制。開幕式沒有你腦袋裡立刻浮現的尬感十足小組自我介紹破冰遊戲,取而代之的是「手指碰手指活動」。
馬奎斯在《百年孤寂》裏這麼寫:「世界太新,很多東西還沒有名字,必須用手去指。」手指碰手指的破冰遊戲正來自於此,我們邀請參與者用自己的手指去觸碰另外一個人的手指,再用 3 分鐘的時間認識對方,人與人的交流與互動就在這個非典型的活動中展開。
此外,我們也訂下一條活動規範:「每次聊天都建議只有 15 分鐘,因為在《未命名活動》中固定只跟一個人聊天是最浪費的事情。」這個活動規範是為了兩個目標而訂定:給參與者合理結束對話的理由,也創造參與者之間互動的最大可能性。
為了讓參與者可以更容易辨識彼此,好奇心創意主動將參與者的名牌帶改成鮮豔的黃色。編號胸牌的可辨識距離是兩公尺內,如果要讓參與者在遠方就能看出這一個群體是屬於《未命名活動》的社群就需要仰賴黃色名牌帶。
看似簡單的互動與機制背後,其實有好奇心創意的層層巧思。奠基於豐富的實體活動執行經驗,我們發現給予「詳細且低門檻」的指令會讓參與者更有意願執行,手指碰手指就是這個類型的指令;透過問卷搜集個人資訊、15 分鐘交流時間也是也是為了降低面對面互動的門檻而設計。好奇心創意一直相信:好的活動設計是參與者不察,但已經促成活動交流的目標。

「篩選」是建立有機社群的關鍵
開幕式結束後,我們在郵輪大廳留下一張《未命名活動》的易拉展,參與者可以自主在這張易拉展上公布任何形式、任何主題的活動開放給大家參與。好奇心創意秉持著設計「機制」而不是設計活動的初心,讓社群的動能在《未命名活動》有機生長。
想打造一個能夠有機生長的社群,關鍵點在於「篩選」,而打造門檻讓適合的人進到社群是好奇心專業。社群打造和人力資源常談的「選育用留」是一樣的:
- 選:設定社群門檻,讓適合這個活動的人加入
- 育:透過規範/規則讓參與社群的人知道如何在這裡交流
- 用:用社群裡面的人為社群付出,創造社群的有機性
- 留:活動結束後,與參與者在線上社群持續互動,讓參與者留下
當你篩選出一群適合的參與者後,就可以利用人的從眾性讓社群互動更容易發生,因為當大家都這麼做的時候,社群裡的參與者自然會跟上,社群的凝聚力與有機性也就此發生。《未命名活動》就像迪士尼樂園一樣,進入到活動裡的參與者在環境魔法的催化下,個個敞開心胸加入互動,創造更多可能性。

《未命名活動》結束後,社群上的心得文百花齊放,許多人在留言敲碗明年一定也要跟上。接下來《未命名活動》也會變成一個每年舉辦一次的定期活動,讓參與者在活動中不顧一切地去認識人。未來的《未命名活動》還沒有被定義,在一片朦朧中不變的是好奇心創意打造社群的初心,因為相信人和人之間需要透過設計與互動去連結,所以繼續在社群打造的路上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