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影音近年來的使用者數量逐步上升,隨著用戶比例漸多,其對創作者及行銷上的重要性也不同往日而語,在短影音百花齊放的當下,有三家短影音新媒體公司意欲聚集這股能量,開啟一場為短影音舉辦的盛會。而好奇心創意便在此刻接下這項任務。
承先啟後之門:第一屆金刻獎,讓我們看見更多元的世界
原在 2021 年,就有一場專為短影音的年度頒獎盛典──白羊獎《序》,可以說是臺灣短影音集結評選的濫觴,也成為了金刻獎的前身。第一屆金刻獎承此先河,由好奇心創意重新定調獎制,並規劃出主軸,賦予這個新生的獎項一個完善的章程。
2022 年,我們以「門」作為意象,想要傳達給創作者和觀眾的是──儘管短暫,卻可以替曾經歷的時光留下許多重要時刻,它像是一扇讓我們接觸世界的任意門,透過演算法及個人化的喜好推薦,隨機帶我們看見一個個不同的世界與可能。每一支短影音,都是創作者及創作與表演魂於一身的心血結晶。
2022 是首屆金刻獎,在這個短影音崛起的新世代,象徵著一個全新的開始。
在主軸確認後,接踵而至的便是獎項的延伸細節,金刻獎的 Logo 有著代表時間的日晷,蜿蜒像計刻的沙漏,我們以此發想,將沙漏意象帶入獎盃設計當中,沙漏內部的沙金象徵創作者的才華與成果濃縮,一沙一世界,皆如金燦爛。
專屬於短影音的典禮、典禮本身就是大量的短影音
所有頒獎典禮前置作業:從評審邀約,到召開評審會議,從典禮流程設計、現場配置、前導影片、表演風格及內容篩選、表演者聯繫等等皆是好奇心一手操作,嚴謹相待。
作為一個新崛起影視產業,短影音的特色及在於「時長短」、「立即性」,不同於一般長影片的橫式呈現,使用直式畫面更符合現在滑手機族群的直覺性,為了創造新意,並符合這種新型態影像模式,我們將整個頒獎典禮分割成八十支以上的短影音,像是紅毯時刻、頒獎畫面、台下花絮或是典禮當中的小亮點等。並整合到金刻獎專屬的各大平台帳號,包含 Instagram、TikTok 等,除方便民眾回顧典禮高光時刻之外,也能利用每一位創作者的人氣導流,發揚曝光金刻獎這個新生的 IP。
跟隨三金典禮的模式基礎,但比起隆重大氣的三金,希望典禮的風格可以更輕鬆詼諧,並符合短影音節奏明快的調性。
我們將紅毯跟串場橋段都融入表演情節,按照不同的獎項與主持人,安排不同風格的串場詞與表演,舉例來說,在「最佳知識獎」頒獎環節中,便連動全場一起參與一個與金刻獎相關的知識問答遊戲,讓原先單純的功能性橋段,多了互動感跟娛樂性,創作者出場環節也比起傳統的「走」紅毯更加靈活跳脫。第一屆金刻獎在精心的規劃及準確的定調下,完美成就了一場屬於短影音的慶典。
我們會做到值得你再看一眼:第二屆的升級,品牌故事的完善
來到第二屆金刻獎,在第一屆打造的「屬於短影音的典禮」基礎之上,意欲更進一步,將金刻獎昇華,成為能夠真正影響短影音市場的一個品牌,以及創作者共同追求的標的。
第二屆的主題也融入更多的故事性:Take A Second Look,用「影格」元素融入主視覺:交錯的影格帶來錯視的效果,使人忍不住再多看一眼、就一眼,便會發現它的美,回眸的每一眼都會發現不一樣的好。
典禮流程跟上一屆金刻獎有稍許不同的是,將介紹入圍者橋段和頒獎人串場由現場表演改為播放預錄好的短影片,除了有效節約典禮時程,短影音作為典禮主角一事也能更加聚焦。
另外,紅毯區也新增了 GlamBOT 錄製,呈現了各個創作者或迷人或搞怪的瞬間,並聯動 LINE VOOM 進行紅毯造型獎投票,影片在各大平台的觸及率也提供了我們有力的支持。
從白羊獎到第二屆金刻獎之間,有許多新增的獎項,例如:最佳迷因獎、最佳聲林獎、最佳飯罪獎等,而其中的多元性也在在揭示創作者領域的多樣化,以及短影音本身在市場上的影響力。在這一年,欲打破短影音在許多人內心固有的觀念:短影音並不是一看即忘的「小廢片」,其知識性、技術性、專業性以及後續產生的附加價值也應受到更多肯定。
社群經營與預熱效應
在獎項本身的體制運作外,金刻獎典禮在社群上的曝光和行銷也做足準備。
除了精彩的預告片與社群貼文外,第一屆便以精緻的邀請函為亮點,讓眾多與會者可以在社群上預熱,第二屆更是升級為邀請大禮包,這些資訊的露出平台和短影音的常用平台基本一致,此番操作對於金刻獎的曝光效果大大加分,提升了關注者的期待感與關注度。
典禮升級,專屬於此世代創作者的秀
第二屆開放粉絲進場共襄盛舉,也安排了更多創作者表演的舞台,將金刻獎的性質自選拔昇華成交流與發揮才華的平台。表演嘉賓有以嗩吶出名的阿聖,魔術表演的幻術師大仙等等,他們都以短影音發跡,也間接展示這個領域可以包容多樣性,能讓各式各樣的創作者在此嶄露頭角。
作為創作領域的新藍海,短影音雖然影片時長較為短暫,但相對也更加考驗敘述者說故事的能力,在這個專注力逐漸片段化的世代,在短時間完善內容的起承轉合,正符合好奇心創意的服務宗旨與能力,對千事千面都保持好奇心,讓我們努力在每一場活動中,都能夠說好一個故事,同時讓故事可以成就品牌,內化為品牌的底蘊,創造品牌源遠流長的可能。
內容採訪:黃梓寧/ 責任編輯:游晏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