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底的週末,我報名參加了 INSIDE 與 TNL 主辦的講座,他們特別邀請前紐約市的數位行銷長 Sree Sreenivasan 來分享他對社群媒體的看法。
關於這位前數位行銷長 Sree,在台灣的報導並不多,主要剛好都是 INSIDE 與 TNL 所發佈的。最著名的報導,莫過於 Sree 在 2016 年中時被裁員,卻反其道而行的高調 po 網自己被離職(不是抱怨,而是詢問下一步的建議),最終反而獲得了超過 40 個職缺邀請。
當然只關注這一點並不公平,事實上從報導中可得知 Sree 真的是一個很有數位社群 Sense 的人,不只幫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策劃了許多有趣、有效的數位行銷,他本人也很貫徹「數位社群思維」。
什麼是「數位社群思維」?這個詞其實是我自己擅自決定XD,就像我們常會說「行動裝置思維」是指一切設計要先從行動裝置開始思考一樣,「數位社群思維」指的就是真的把經營數位社群媒體這件事活到生活之中,他是真的熱愛這件事,而非為操作而操作。
舉一個我覺得最讓我驚艷的例子:當時一到活動現場時就看到投影幕投出來的畫面是 Sree 自己的手機畫面。他正在發 Twitter,內容就是他很高興來到台北分享數位社群行銷,而且還附了一張偷拍(應該是正大光明啦…)會場聽眾的照片。
參加活動打卡並不稀奇,但直接讓大家看到你真正在做這件事就很有趣了,從聽眾的角度,我在第一時間就被他圈粉,「還真的是一個貨真價實的社群咖!」我當時心中是這樣想的。
不過如果只是如此倒也不至於到驚艷,真正令我佩服的是 Sree 説接下來四個小時的分享都會直接透過手機操作、投影來分享,包括投影簡報。而且!就連他分享時的簡報,也是他自己用手機製作完成,沒有用到任何電腦。
為什麼要這樣做?
他說:「這樣才是真的落實從手機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與看內容。而且我的每一張簡報上的圖片都有超連結,是可以互動的!為的就是讓拿到簡報的聽眾可以在手機上馬上點擊就連到我想讓他看的東西。」
我只能說太神了!當我們不斷在一堆趨勢文章中一遍又一遍的讀到使用手機閱讀的人已達70%、80%,卻還時常常無法脫離「電腦思維」,Sree 卻是完全把自己丟進行動裝置的生活中,也難怪他能夠那麼貼近數位社群的暗湧潮流。
談到他都用 iPhone 完成大部分工作時,Sree 還很幽默的秀出他隨身帶著的三顆行動電源,他說他有三個 ABC 守則:Always Be Charging、Always Be Collecting、Always Be Connecting,極度簡陋的個人翻譯是保持電力充足、隨時拍照截圖搜集新知素材、不斷的與他人維持連結。
Sree 還特別提到當你隨身帶著三個行動電源時,你要認識陌生人也更方便!因為你總是可以看到有人彎著腰在找桌子下的插座。
進入分享的正題,其實 Sree 四個小時的分享中,很大一部分講的是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觀念與操作介紹,像「說故事是社群上最重要的關鍵能力」、「不斷嘗試才是真正有用的方法」、「會被分享的內容才是好內容」等等。我並不意外再次聽到這些金科玉律,畢竟知道的人多,實際貫徹的人少,我一直很喜歡一句話:
「簡單的事持續做,將會成就不簡單的事。」
社群,尤其如此。
當然,整場分享還是有非常多閃光點,像是談到社群未來的趨勢時,Sree 認為下一個會持續成長的平台是 LinkedIn。
在台灣大多數人只把他當作找工作的平台之一,但未來它將是判斷一個人職涯與身份最直接的地方,而我們的人生有將近一半以上的時間都與職涯和工作有關,若要開始經營社群,「Try LinkedIn now!」Sree 這樣說。
至於綜觀整個數位行銷時代,Sree 認為「清晰」將是一個新趨勢,你必須讓別人或使用者更清楚的了解你是什麼樣的人、為什麼要追蹤你,過去的時代我們說「以貌取人」,未來的數位時代,你的一切社群帳號都會變成人們是否信任你的關鍵。
Sree 特別強調了追蹤數的重要,但他又說重點不完全是數字:
It’s not who follows you that matters.
It’s who follows you that matters.
這句看起來非常繞口令的句子,翻譯起來類似:「 重點不是追蹤你的人是誰,而是追蹤你的人的追蹤者是誰!」(還是繞口令啊XDD),我記得意思是誰追蹤你並不重要,但如果追蹤你的這個人正好也是有許多追蹤者的 KOL,那麼下次請他稍微推薦你將會大大有助於你在數位社群上的信任感。
Sree 不斷地提及經營個人社群品牌的重要性,我認為同理也能應用到品牌社群形象,其中他特別提到一張好的大頭貼照片的重要性。他認為這是人們對你產生第一印象的地方,因此你要呈現專業或輕鬆?正式或幽默?都應該在這張照片中表達,而非隨意挑選一張畫質不清的模糊照片。
仔細想想,雖這樣說真有點膚淺,但若是在 facebook 上對方是完全無頭貼的人加我好友,除非我知道他是誰,不然我還真的不會也不想按同意。
正好前幾天也看到一篇討論社群形象照的文章,兩方觀點不謀而合,若有心想經營自己的社群形象,這或許會是值得投資的第一步。
談及數位社群上的內容時,我覺得有兩點深得我心,第一句是 Sree 説:
Almost everyone will miss almost everything you do
on social media. Until you make a MISTAKE.
這我想所有在經營品牌粉專的人一定都深有同感,不過我覺得 Sree 說這句其實並不是要我們過分的小心翼翼,而是要認清不是你 po 上社群網路就一定會有人看,所以你得持續、努力、有方向性的經營。
(這邊有位聽眾分享了 pinkoi 的案例,大家也是點頭如搗蒜,只能說對於品牌來說任何一個致命的錯誤,都是自帶長尾效應的QQ)
另一句跟前面有點像,Sree 認為:「當你以為大家都看過了,其實大家都沒看過。因此好內容可以重複使用,只要稍微調整修改即可。」
過去我們都會認為做內容一定得不斷推陳出新,然而事實上不管是因為演算法也好、臉書黑洞效應也好,確實好內容是有時效性的,過一陣子後重新烹調一下,未必就不能吸引到新的饕客。
最後,Sree 談到他對現在各個社群平台的看法,聊了 Facebook、Instagram、Twitter 這三個平台之間的差別。他認為 Facebook 不斷的鼓勵你分享「你在做什麼?」,而 Twitter 則是鼓勵你去「回應別人」,兩者的出法點並不同,操作上也就有所不同。
這一點對於沒實際淌過社群渾水的人,可能會覺得有點玄,但我覺得可以從一個很簡單的角度切入去思考,Facebook 是內容為先、Twitter 則是製造互動為先,兩個方針截然不同。
而 Instagram 也是比較偏向 Twitter 一些,Sree 提到經營 Instagram 要讓人看起來有自信、 透明化、大方,而在 What、Where、When 中,When 最重要!在 Instagram 這平台上,「什麼時候發」其實比「發什麼」更重要。
關於這一點,會後跟朋友討論時都認為這完全是一道閃光直接霹下來!難怪很多人會抱怨用 Facebook 的思維去經營 Instargram 常常碰壁,因為根本就搞錯了方向啊!
至於最一開始提到 Sree 認為是未來趨勢的 LinkedIn,「呈現最好的職涯狀態」就是關鍵,其中技能有沒有得到其他人的認證將會是最重要的部分。
以上,是我對 Sree 這場分享的紀錄與觀察。
其實我覺得對 Sree 來說,他經營的一直都是 Sree Sreenivasan 這個品牌,也就是他自己。這點我覺得在台灣也不少見,諸如社群丼的思傑大大、社群教母+0、社群素材男神 Ryan、圖文不符的志祺等等都是如此。
靠著數位社群找工作並不稀奇,但認真的去管理、重視自己的社群形象這點,我在 Sree 這重新看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我去反思經營社群形象到底還會有什麼好處時,突然想通一件事就是:「經營自己的社群品牌是為了讓人找到你。」
聽起來像廢話,但過去我們會說:「當你真心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會來幫助你。」不過前提是世界要知道你想做這件事,而且找得到你。如果完全沒有去維繫任何社群形象或品牌,那麼你真的需要幫助時,又該去哪裡求援呢?
「社群就是交朋友,無論線上或線下都是如此。」TNL 的 How 在自己臉書上分享了這觀點,我覺得棒極了!重新思考經營數位社群這件事,希望大家未來也都能運營起自己的社群交友圈,畢竟在家靠自己,出外還是要靠朋友的。
Sree 本身非常熱於分享他的內容,你可以直接在這縮網址中 ,找到他對於數位社群的 Tips 與他各個社群媒體的聯絡方式。